引产需通过医疗手段促进胎儿排出,常见方法包括药物引产和手术清宫,具体方式需由医生根据妊娠周数及个体情况决定。
1、药物引产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是常用的药物引产方案。米非司酮通过拮抗孕激素受体使蜕膜变性,米索前列醇则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引产适用于妊娠28周前的孕妇,需在医生监护下使用,可能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反应。用药后需观察妊娠组织排出情况,必要时需超声确认宫腔是否干净。
2、手术清宫妊娠中晚期引产多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联合清宫术。依沙吖啶可诱发宫缩,胎儿娩出后需行钳刮术或负压吸引术清除残留组织。手术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存在子宫穿孔、感染等风险。术后需使用缩宫素促进子宫复旧,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水囊引产宫颈条件不佳者可选用Foley尿管水囊促宫颈成熟。将注水球囊置于宫颈管内机械性扩张宫颈,配合缩宫素静脉滴注。该方法能减少宫颈裂伤风险,但可能延长产程。需密切监测宫缩强度及胎心变化,防止子宫过度刺激。
4、剖宫取胎对于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胎盘异常或引产失败者,需行剖宫取胎术。手术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完整取出胎儿及附属物。术后需加强子宫按摩促进收缩,警惕晚期产后出血。该方法创伤较大,通常作为最后选择。
5、引产后护理引产后需卧床休息24小时,观察阴道流血及宫缩情况。每日清洗会阴部,2周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饮食应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剂,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出现发热、大出血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建议6个月后再考虑妊娠,期间做好避孕措施。
引产后的身体恢复需要充分休息与营养支持。可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预防贫血,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专业咨询缓解焦虑情绪。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评估子宫恢复情况,有任何异常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