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肛裂是指婴儿肛门周围皮肤或黏膜出现裂口的疾病,通常与排便困难、粪便干硬等因素有关。婴儿肛裂主要表现为排便时哭闹、肛门周围红肿、粪便表面带血等症状。
1、排便困难婴儿肛裂最常见的原因是排便困难。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蠕动较弱,容易出现便秘。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硬。干硬的粪便通过肛门时容易划伤肛门周围皮肤或黏膜,形成裂口。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排便情况,若发现婴儿排便时用力、哭闹,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分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
2、喂养不当喂养不当也是导致婴儿肛裂的常见原因。配方奶粉冲泡过浓、过早添加辅食、辅食中膳食纤维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婴儿便秘。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过于精细,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可能影响婴儿排便。家长需按照正确比例冲泡奶粉,适时适量添加辅食,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
3、肛门清洁过度部分家长过度清洁婴儿肛门区域,使用刺激性强的湿巾或肥皂频繁擦拭,可能破坏肛门周围皮肤的保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脆弱,容易在排便时出现裂伤。家长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湿巾或清水清洁肛门,清洁后可使用婴儿专用护臀霜保护皮肤。
4、感染因素婴儿肛裂若未及时处理,裂口可能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症状加重。感染性肛裂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婴儿哭闹不安等症状。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红霉素软膏或克霉唑乳膏等外用抗感染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
5、先天性肛门狭窄少数婴儿肛裂可能与先天性肛门狭窄有关。这类患儿肛门直径较小,排便时粪便通过困难,长期摩擦导致肛裂。先天性肛门狭窄通常需要专业医生评估,轻度狭窄可通过扩肛治疗改善,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家长若发现婴儿排便异常困难,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预防婴儿肛裂需注意保持婴儿排便通畅,母乳喂养的母亲应保证饮食均衡,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要按照正确比例冲泡奶粉,两次喂奶之间可适量喂水。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应逐步引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南瓜泥、西梅泥等。日常护理中要注意肛门清洁方式,避免过度擦拭。若发现婴儿排便异常或肛门周围有裂伤,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平时可适当按摩婴儿腹部促进肠蠕动,帮助预防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