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瞳检查是眼科常用的诊断手段,通过药物暂时扩大瞳孔以便全面观察眼底及屈光状态。散瞳主要用于排查眼底病变、准确验光、评估晶状体透明度、诊断青光眼、观察视网膜健康状况等场景。
1、排查眼底病变散瞳后医师能清晰观察视网膜周边区域,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变性区或脱离等病变。高度近视、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散瞳检查,这类人群发生视网膜病变概率较高。检查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等短效散瞳剂,4-6小时可恢复。
2、准确验光青少年验光必须散瞳以消除调节性近视干扰,获得真实屈光度数。12岁以下儿童建议使用阿托品凝胶进行慢速散瞳,避免假性近视影响配镜准确性。成人验光若存在调节痉挛情况也需散瞳辅助诊断。
3、评估晶状体透明度散瞳有助于发现早期白内障混浊部位及程度,尤其对皮质性白内障的诊断更具优势。瞳孔扩大后能全面检查晶状体赤道部,对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畏光属正常反应。
4、诊断青光眼通过散瞳可观察视杯形态及杯盘比,辅助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但闭角型青光眼高危人群需谨慎,可能诱发急性发作。检查前需测量眼压并评估前房深度,必要时改用非接触式检查替代。
5、观察视网膜健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改变等需散瞳评估出血、渗出范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也必须散瞳检查周边视网膜。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可维持瞳孔扩大状态约2小时。
散瞳后4-6小时内会出现视近模糊、畏光现象,应避免驾驶和强光环境。检查当天不要揉眼,儿童散瞳后需有家长陪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者、心脏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建议检查后佩戴墨镜防护,并按医嘱定期复查眼底。日常注意控制血糖血压,补充叶黄素等护眼营养素,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