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通常由肛垫下移、静脉曲张及血管增生等因素引起,可能与长期便秘、久坐久站、妊娠腹压增高等有关。痔疮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肛垫支持结构松弛、静脉回流受阻、局部炎症刺激、遗传因素及饮食结构失衡等。
1. 肛垫下移肛垫是直肠末端的正常组织结构,由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当固定肛垫的Treitz肌退化或断裂时,肛垫会向下移位形成内痔。这种情况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伴随排便后肿物脱出症状。可通过提肛运动改善,严重时需行痔上黏膜环切术。
2. 静脉曲张肛门静脉丛血流回流受阻时,血管扩张迂曲形成静脉团。久坐久站职业者因重力作用易发生,表现为肛周柔软肿物。温水坐浴可缓解症状,必要时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伴随肛门坠胀感时需排除直肠肿瘤。
3. 血管增生局部炎症刺激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引发病理性血管增生。常见于嗜辣饮酒人群,痔核表面易出血。需减少辛辣刺激摄入,急性期可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地奥司明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4.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静脉壁薄弱缺陷,家族聚集现象明显。这类痔疮多在青年期发病,容易反复发作。建议避免重体力劳动,日常使用肛肠康复栓预防发作。伴随肛门瘙痒时可能与合并湿疹有关。
5. 排便异常长期便秘或腹泻均会增高肛管压力。粪便干硬摩擦黏膜导致损伤,频繁稀便刺激引发充血。改善饮食纤维摄入量,必要时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排便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内。
痔疮患者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建议每半小时起身活动。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便后可用温水清洗肛门。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太宁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进行提肛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次收缩维持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练习2-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