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狭窄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反复刺激、外伤或医源性损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频尿急等症状。可通过尿道扩张术、尿道内切开术等手术治疗,也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1. 先天性发育异常部分患者因尿道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尿道口先天性狭窄,常伴随尿道下裂或阴茎弯曲等畸形。婴幼儿期可能出现排尿费力、尿线分叉等症状。轻度狭窄可通过定期尿道扩张改善,严重者需行尿道成形术。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尿路感染加重狭窄。
2. 慢性炎症刺激反复发生的尿道炎、龟头炎等炎症会导致尿道黏膜纤维化,可能与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患者除排尿异常外,还可能存在尿道分泌物。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慢性期需结合尿道扩张治疗。
3. 外伤或医源性损伤骑跨伤、骨盆骨折等外伤可能造成尿道撕裂,后期瘢痕收缩形成狭窄。导尿管留置、膀胱镜检等医疗操作也可能损伤尿道黏膜。这类狭窄多位于尿道球部,需通过尿道造影明确位置后,选择内镜下冷刀切开或尿道吻合术修复。
4. 尿道肿瘤压迫尿道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等占位性病变可能压迫尿道导致继发性狭窄,常伴有血尿、尿道肿块等症状。需通过活检明确性质,恶性肿瘤需联合放化疗。良性肿瘤切除后可能需暂时留置尿道支架防止复发狭窄。
5. 放射性损伤盆腔肿瘤放疗后可能引起尿道黏膜缺血坏死,进而形成放射性狭窄。这类狭窄进展缓慢但治疗困难,需多次行尿道内切开术并配合使用硅胶尿道支架。日常建议增加饮水量,减少尿液对受损尿道的刺激。
尿道口狭窄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排尿后可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术后需定期复查尿流率,监测狭窄复发情况。若出现发热、肉眼血尿或完全无法排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