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溃烂可通过控制血糖、局部清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皮肤溃烂通常由高血糖导致神经血管病变、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伤口难愈合、红肿疼痛等症状。
1、控制血糖持续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和微血管,降低皮肤修复能力。需通过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等降糖药物稳定血糖水平,配合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血糖控制达标可减少组织缺血缺氧,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
2、局部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是促进愈合的关键步骤。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创面修复。深度溃烂需由医护人员进行器械清创,避免自行处理导致感染扩散。
3、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莫匹罗星软膏等。神经性溃疡可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普瑞巴林胶囊缓解症状。
4、物理治疗红光治疗仪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负压引流技术适用于深部窦道或大面积溃烂,通过持续吸出渗出液减少细菌滋生。物理治疗需在专业机构规范操作。
5、手术治疗对于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或伴有骨关节暴露者,可能需行皮瓣移植术覆盖创面。血管重建术适用于下肢动脉严重闭塞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及血糖控制情况。
日常需保持溃烂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压迫。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每日检查足部等易损部位。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出现发热、溃烂扩大等感染征象时须立即就医。长期血糖管理联合创面综合护理是预防复发的核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