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脱是指直肠或肛管的一部分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病症。患者可能因长期便秘、腹泻、
分娩、慢性咳嗽或年龄增长等因素导致盆底肌肉松弛,进而引发肛脱。症状包括肛门处可见脱出物、排便时疼痛、肛门坠胀感、出血或黏液分泌等。肛脱可分为不完全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前者仅黏膜脱出,后者则涉及直肠全层脱出。治疗方式包括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便秘:长期便秘是肛脱的常见诱因。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食用燕麦、红薯和绿叶蔬菜,同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久蹲厕所。
2、腹泻:频繁腹泻会刺激肛门括约肌,导致其功能减弱。腹泻时肛门黏膜易因反复摩擦而脱出。治疗需针对腹泻原因,如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3g/次,每日3次。
3、分娩:女性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可能因过度拉伸而受损,增加肛脱风险。产后需注意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每天进行3组,每组15次,以增强肌肉力量。
4、慢性咳嗽:长期咳嗽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脱垂。治疗需针对咳嗽原因,如戒烟、使用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糖浆10ml/次,每日3次,同时避免用力咳嗽。
5、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和韧带逐渐松弛,易发生肛脱。老年人可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肌肉力量,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日常生活中,肛脱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等,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和水果。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病情推荐注射硬化剂或进行手术如直肠固定术、Delorme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