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心肌缺血属于心脏病的一种表现,通常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可能表现为胸痛、气短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缓解。心肌缺血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是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日常可通过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预防,严重时需进行药物治疗或介入手术。
2、高血压影响: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引发心肌缺血。控制血压是关键,可通过服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等,同时减少盐分摄入,保持情绪稳定。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心肌缺血的风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4、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注射等方式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高糖食物。
5、情绪压力:长期情绪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肌缺血。学会放松心情,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
日常生活中,心肌缺血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如出现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