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1、发热:流感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3-4天。发热期间可能伴有寒战和出汗,需注意补充水分,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咳嗽:流感引起的咳嗽多为干咳,可能伴有胸痛或胸闷。咳嗽症状通常持续较长时间,建议多喝温水,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避免刺激性食物。
3、头痛:流感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可能伴有眼痛或畏光。头痛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强光刺激,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200-400mg口服,每6-8小时一次。
4、肌肉酸痛:流感引起的肌肉酸痛多出现在背部和四肢,可能伴有乏力感。建议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可使用热敷缓解疼痛。
5、呼吸道症状:部分流感患者会出现咽喉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建议多喝温水,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鼻腔清洁,必要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10mg口服,每日一次。
流感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等。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心脏杂音、皮肤黏膜损害、栓塞症状及全身消耗性表现。这些症状可能单独或合并出现,严重程度与病原体毒力、基础心脏病变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1、发热:
持续发热是该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8-40℃之间,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型。约90%患儿出现发热反应,部分婴幼儿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不规则发热。发热通常对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需结合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心脏杂音:
新出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瓣膜赘生物形成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肝脾肿大等。
3、皮肤黏膜损害:
特征性表现包括甲下线性出血、手掌足底无痛性出血点Janeway损害及指趾末端痛性结节Osler结节。这些微栓塞现象多出现在病程中晚期,发生率约20-40%,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4、栓塞症状:
赘生物脱落可引起全身多器官栓塞,脑栓塞表现为突发偏瘫或意识障碍,肺栓塞出现胸痛咯血,肾栓塞导致血尿或腰痛。脾栓塞最常见,表现为左上腹剧痛伴脾脏肿大,CT检查可见楔形梗死灶。
5、全身消耗表现:
长期感染导致进行性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患儿出现杵状指趾,多在病程超过6周后显现。
对于疑似患儿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日常护理需重点观察体温变化、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神经系统症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赘生物脱落。建议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瓣膜功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