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活动限制、设备监测、药物管理和定期随访。术后恢复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电磁干扰,并观察有无异常症状。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沾水。伤口处可能出现轻微红肿或淤青,属于正常现象。如发现伤口渗液、发热或剧烈疼痛,应及时就医。术后一周内避免洗澡,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拆线时间。
2、活动限制:
术后1个月内避免患侧上肢大幅度活动,如举重物、游泳等。日常活动应循序渐进,从轻微散步开始。避免突然扭转身体或剧烈运动,以防电极移位。3个月后可逐步恢复轻度运动,但需避免接触性运动。
3、设备监测:
需定期检查起搏器工作状态,记录心率和心律变化。远离强电磁场环境,如大型电机、磁共振设备等。使用手机时应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避免放在胸前口袋。如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就医检查设备功能。
4、药物管理:
术后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出现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5、定期随访: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之后每年至少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起搏器功能检测等。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记录设备型号和参数。如设备发出警报声或自觉不适,应立即就医检查。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可食用鱼类、瘦肉、蛋类等优质蛋白,搭配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适度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不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如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记录日常活动情况供医生参考。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和医疗信息卡,便于紧急情况下获得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