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需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治疗。原因包括免疫系统异常、药物反应、感染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
1、免疫系统异常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其数量减少。治疗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抑制免疫反应,提升血小板数量。免疫球蛋白注射也是一种有效手段,能快速增加血小板。对于顽固性病例,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2、某些药物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一旦发现药物相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波帕,促进血小板生成。
3、感染也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诱因之一。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治疗应针对感染源,使用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同时,可配合升血小板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帮助恢复血小板水平。
4、生活方式调整对缓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辅助作用。饮食上应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有助于血管健康和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外伤风险,防止出血。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免疫系统恢复平衡。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严重性因个体差异而异,轻症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重症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脾切除手术。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遵循是管理该病的关键。早期发现和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