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确实对风湿和类风湿有明确区分,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差异。风湿主要指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痹症,类风湿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中医称为“尪痹”。
1、病因差异:
风湿多因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所致,常见于气候潮湿环境或受凉后发作。类风湿则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相关,体内阴阳失调导致痰瘀互结,侵蚀关节筋骨。
2、症状特点:
风湿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局部无红肿热痛。类风湿以晨僵、对称性小关节肿痛为主,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中医观察可见舌质紫暗、脉弦滑等痰瘀征象。
3、辨证分型:
风湿常见行痹、痛痹、着痹三种证型,分别对应风邪、寒邪、湿邪偏盛。类风湿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多见湿热痹阻证,缓解期则以肝肾阴虚证或脾肾阳虚证为主。
4、治疗原则:
风湿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类风湿需攻补兼施,活动期清热化湿通络,缓解期滋补肝肾,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桃红四物汤。
5、预后差异:
风湿经祛邪治疗后症状多可消除,预后较好。类风湿需长期调治控制病情进展,中医通过调理气血阴阳改善体质,配合艾灸、中药熏蒸等外治法延缓关节破坏。
日常需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冷水刺激。风湿患者可食用生姜、薏苡仁等散寒除湿食材,类风湿患者宜选择黑豆、山药等补益肝肾之品。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出现持续关节肿痛或变形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自行使用偏方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