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肢体倦怠等症状,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黄芪等。
1、食欲减退:
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胃纳不佳,进食后易出现饱胀感。长期食欲不振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儿童可见发育迟缓。改善需从健脾益气入手,日常可适当食用小米粥、南瓜等易消化食物。
2、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致使水谷不化,常见饭后腹胀、大便稀溏不成形。严重者可出现完谷不化粪便含未消化食物残渣。此类情况多与湿邪困脾有关,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油腻饮食。
3、肢体倦怠:
脾主肌肉四肢,气虚时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轻微活动即感劳累。部分患者伴有面色萎黄、舌淡苔白等气血不足之象。适度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
4、水肿倾向:
脾虚水湿运化失常可能导致眼睑或下肢轻度浮肿,按压后凹陷恢复缓慢。这种情况多属脾阳虚证,需配伍温阳化湿药物,日常可用赤小豆、薏苡仁煮粥辅助利水。
5、月经不调:
女性脾虚常见经量减少、经期延长或闭经,多因气血生化不足所致。常伴有头晕心悸症状,调理需兼顾补脾和养血,经期避免过度劳累。
脾虚调理需注意饮食定时定量,选择温热细软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脾胃运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中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配伍。冬季可配合艾灸足三里穴增强脾胃功能,夏季需防暑湿伤脾,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