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护肝治疗、并发症管理、营养支持和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肝炎后肝硬化通常由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代谢异常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需长期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可延缓肝纤维化进展。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
2、保肝护肝治疗:
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等护肝药物改善肝细胞代谢功能。同时需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等。伴有黄疸时可短期使用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
3、并发症管理:
针对门脉高压并发症,需预防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可选用普萘洛尔降低门脉压力。出现腹水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联合利尿剂治疗。肝性脑病患者需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氨的吸收。
4、营养支持:
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易消化蛋白。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
5、定期监测:
每3-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筛查,早期发现肝癌病变。每半年检查胃镜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通过肝弹性检测或FibroScan定期评估肝纤维化进展情况。
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建议选择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锻炼3-5次。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大便通畅,可适量食用火龙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出现呕血、黑便或意识障碍等急症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