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房出现圆疙瘩可能由乳汁淤积、乳腺导管堵塞、乳腺炎、乳腺囊肿或乳腺纤维瘤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排空乳汁、药物治疗、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房内圆疙瘩最常见的原因是乳汁排出不畅导致局部淤积。哺乳间隔过长、婴儿吸吮姿势不正确、文胸过紧压迫等因素均可诱发。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硬块伴胀痛,皮肤无红肿。建议增加哺乳频率,哺乳前热敷并轻柔按摩肿块,婴儿吸吮时让下巴对准硬块位置。
2、乳腺导管堵塞:
乳腺导管内脱落的角质细胞或浓缩乳汁可能形成栓子堵塞导管,形成可触及的圆形结节。特征为乳晕周围出现白点俗称"奶泡",挤压时有牙膏样分泌物。可用消毒针头挑破白点表皮,配合温盐水浸泡乳头,哺乳后冷敷减轻水肿。
3、乳腺炎:
细菌感染引发的乳腺炎在哺乳期第2-4周高发,除硬块外伴随皮肤发红、发热及全身乏力。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乳头皲裂处入侵是主要病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持续哺乳可促进乳汁引流,发热超过38.5℃需暂停患侧哺乳。
4、乳腺囊肿:
激素变化导致乳腺腺泡扩张形成充满液体的囊性肿物,触诊时光滑且活动度好。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小囊肿无需处理,直径超过3厘米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哺乳期结束后部分囊肿可自行消退。
5、乳腺纤维瘤:
雌激素敏感度增高引发的良性肿瘤,表现为无痛、质韧、边界清晰的圆形包块。妊娠期可能增大但极少恶变,哺乳期以观察为主,若持续增长或影响哺乳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仍可继续泌乳。
哺乳期发现乳房肿块应每日自查对比变化,选择无钢圈哺乳文胸避免压迫。饮食注意补充卵磷脂帮助乳化乳汁,推荐食用大豆、蛋黄等食物。出现持续疼痛、肿块固定不移动或乳头溢血时需及时就医排除恶性肿瘤。保持规律哺乳节奏,夜间需定时排空乳汁,哺乳后可用卷心菜叶冷敷预防乳腺管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