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出血、规范用药、营养支持和定期监测。护理重点包括隔离防护、饮食管理、药物依从性观察、心理疏导和病情记录。
1、预防感染:
患儿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风险显著增高。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每日通风消毒;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注意手卫生,进食前及如厕后必须洗手。出现发热等感染征兆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
2、避免出血:
血小板减少易引发皮肤黏膜出血。应选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避免磕碰外伤;禁止剧烈运动或对抗性游戏;饮食需软烂,避免带刺、坚硬食物。鼻出血时可压迫鼻翼止血,持续出血需急诊输注血小板。注意观察大便颜色,警惕消化道出血。
3、规范用药: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定期检测血药浓度。雄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监测骨龄。输血治疗需控制频率,防止铁过载。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方案。用药期间需记录不良反应如头痛、水肿等情况。
4、营养支持:
高蛋白饮食有助于造血恢复,每日应保证鸡蛋、鱼肉、豆制品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可促进铁吸收,但需注意清洁避免寄生虫感染。贫血严重期可少量多餐,辅以红枣、猪肝等补血食材。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所有食材需彻底加热灭菌。
5、定期监测:
每周需复查血常规观察三系变化,每月检测肝肾功能。骨髓穿刺检查建议每3-6个月进行,评估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生长发育指标需专项记录,特别注意身高体重曲线变化。疫苗接种需血液科医生评估后实施,活疫苗通常禁忌。
患儿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卧室湿度维持在50%-60%减少呼吸道刺激。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皮肤摩擦出血。家长应学习基础护理技能,掌握体温、出血点等观察方法。建议参加病友互助组织,定期心理评估干预。外出时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列明血型、用药及紧急联系人。治疗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建立治疗档案完整记录输血史、药物反应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