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可通过药物溶解或缩小,具体效果与结石成分、大小及患者代谢状况有关。常见治疗药物有枸橼酸氢钾钠、别嘌呤醇、碳酸氢钠等。
1、尿酸结石:
尿酸结石在碱性环境下易溶解,枸橼酸氢钾钠可通过碱化尿液促进结石溶解。此类结石患者多伴有高尿酸血症,需同步控制血尿酸水平。
2、胱氨酸结石:
别嘌呤醇可减少胱氨酸生成,配合大量饮水及碱化尿液治疗。这类结石具有遗传倾向,需长期监测尿液酸碱度。
3、感染性结石:
碳酸氢钠可纠正尿液酸碱失衡,但需联合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此类结石生长迅速,易形成鹿角形结石。
4、草酸钙结石:
药物溶解效果有限,但噻嗪类利尿剂可减少尿钙排泄。需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如菠菜、坚果等。
5、磷酸钙结石:
乙酰唑胺可酸化尿液抑制结石增长,需警惕低钾血症等副作用。此类结石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时需病因治疗。
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有助于预防结石复发,建议分次饮用并保持夜间排尿。减少钠盐摄入可降低尿钙排泄,适量补充柑橘类水果有助于尿液枸橼酸含量提升。定期进行B超复查监测结石变化,直径超过6毫米的结石建议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运动时可选择跳绳等垂直震动运动,有助于微小结石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