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通常由高血压、糖尿病、小动脉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1、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栓形成,降低复发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律服用,定期监测出血倾向。合并消化道溃疡者需联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
2、控制危险因素:
严格控制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维持在7%以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肥胖者需减轻体重至体质指数小于24。定期监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6毫摩尔每升以下。
3、改善脑循环:
尼莫地平、长春西汀等药物可扩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合并颈动脉斑块者需评估狭窄程度,重度狭窄需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丁苯酞。
4、神经保护治疗:
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细胞损伤,胞磷胆碱促进神经修复。需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使用,疗程一般14天。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可联用多奈哌齐等胆碱酯酶抑制剂。
5、康复训练:
发病后48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床边康复,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吞咽训练及语言康复。3个月内为黄金恢复期,需坚持每日训练1-2小时。平衡障碍者需进行前庭功能训练预防跌倒。
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深色蔬菜及深海鱼类。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每3-6个月复查头颅磁共振评估病情。出现头晕加重、肢体无力等新发症状需及时就诊。家属应协助患者坚持用药及康复训练,创造低压力生活环境,预防抑郁情绪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