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葡萄膜炎患者多数无需住院治疗,具体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风险、全身疾病关联性、治疗反应及随访条件等因素综合评估。
1、病情严重程度:
轻度后葡萄膜炎表现为局部视网膜水肿或少量玻璃体混浊时,通常门诊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和散瞳药物即可控制。若出现大面积视网膜坏死、视盘水肿或黄斑受累等重度表现,则需住院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
2、并发症风险:
合并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高风险并发症时需住院监测。住院期间可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及时干预可能发生的视网膜脱离或青光眼等继发损害。
3、全身疾病关联性:
由结核、梅毒等感染性疾病或白塞病等自身免疫病引发的后葡萄膜炎,需住院排查原发病。住院便于多学科协作治疗,如抗结核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应用需密切观察药物相互作用。
4、治疗反应:
门诊治疗3-5天后症状无改善或持续恶化者应考虑住院。住院环境下可调整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的剂量,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动态评估视网膜厚度变化。
5、随访条件:
居住地医疗资源匮乏或行动不便的患者,住院更利于规范治疗。对于能定期复诊且依从性好的患者,门诊每周2-3次的眼底检查配合家庭眼压监测亦可替代住院。
后葡萄膜炎患者日常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玻璃体牵拉。饮食应增加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补充叶黄素和ω-3脂肪酸。保持规律作息,控制血糖血压在正常范围,感染期患者需单独使用毛巾等日用品。突发视力下降、眼痛或闪光感应立即就诊,稳定期每3个月复查眼底照相和视野检查。合并全身疾病者需同步监测原发病指标,避免擅自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