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先出现发热症状,随后出现皮疹。典型病程表现为发热1-2天后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
1、发热为首发:
约90%患儿以突发性发热起病,体温多在38-39℃之间,持续1-3天。发热期间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咽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此时病毒已在咽部及肠道大量复制,处于潜伏期末期至发病初期。
2、皮疹迟发特征:
发热后24-48小时出现特征性皮疹,初期为玫瑰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直径2-5毫米的透明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好发于手掌、足底及臀部,口腔黏膜可见溃疡性疱疹。
3、病毒复制周期:
病毒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后,先在局部淋巴组织增殖,继而形成病毒血症。发热期对应病毒血症阶段,皮疹出现时病毒已扩散至皮肤黏膜靶器官,此过程解释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
4、非典型表现:
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单一症状,如无疹性发热或无症状皮疹。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神经系统症状早于皮疹。
5、病程分期差异:
轻型病例发热与皮疹间隔时间较短,重症病例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皮疹延迟出现。免疫缺陷患儿可能出现非典型疹型,如出血性疱疹或全身弥漫性皮疹。
患病期间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口腔刺激。皮疹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继发感染。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体温变化,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玩具餐具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