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先出现发热症状,随后出现皮疹。典型病程表现为发热1-2天后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疱疹,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
1、发热为首发:
约90%患儿以突发性发热起病,体温多在38-39℃之间,持续1-3天。发热期间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咽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此时病毒已在咽部及肠道大量复制,处于潜伏期末期至发病初期。
2、皮疹迟发特征:
发热后24-48小时出现特征性皮疹,初期为玫瑰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直径2-5毫米的透明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呈离心性分布,好发于手掌、足底及臀部,口腔黏膜可见溃疡性疱疹。
3、病毒复制周期:
病毒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后,先在局部淋巴组织增殖,继而形成病毒血症。发热期对应病毒血症阶段,皮疹出现时病毒已扩散至皮肤黏膜靶器官,此过程解释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
4、非典型表现:
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单一症状,如无疹性发热或无症状皮疹。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神经系统症状早于皮疹。
5、病程分期差异:
轻型病例发热与皮疹间隔时间较短,重症病例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皮疹延迟出现。免疫缺陷患儿可能出现非典型疹型,如出血性疱疹或全身弥漫性皮疹。
患病期间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口腔刺激。皮疹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继发感染。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体温变化,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玩具餐具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皮疹可通过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病毒疹等疾病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避免诱因、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及生物制剂等。
1、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由皮肤直接接触致敏物或刺激物引起,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或水疱。治疗需立即脱离致敏原,急性期可使用硼酸溶液冷湿敷,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2、湿疹:
湿疹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异常相关,特征为多形性皮疹伴剧烈瘙痒。基础治疗需加强保湿,急性渗出期选用氧化锌油,亚急性期使用他克莫司软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顽固性病例可考虑紫外线疗法。
3、荨麻疹:
荨麻疹发病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典型表现为风团伴血管性水肿。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是首选药物,难治性病例可联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慢性患者需排查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
4、药疹:
药疹属于药物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包括固定性药疹和麻疹样疹。确诊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重症需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重症需住院治疗。
5、病毒疹:
病毒疹多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水痘呈现向心性分布的水疱。治疗以对症为主,高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瘙痒明显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免疫功能低下者需抗病毒治疗。
皮疹患者日常应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洗浴和使用碱性清洁剂。饮食需忌食辛辣刺激及已知过敏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免疫调节。急性期皮疹渗出明显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湿敷,慢性干燥性皮疹需坚持涂抹保湿霜。记录皮疹发作时间、形态变化和可疑诱因有助于医生诊断,出现发热、脓疱或皮疹快速扩散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