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运动障碍可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康复等方式改善。康复治疗需根据功能障碍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
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改善运动功能的基础手段,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针对偏瘫患者,可采用神经发育疗法促进运动模式重建。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负重,适合早期康复。功能性电刺激可激活瘫痪肌肉,预防废用性萎缩。
2、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着重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进食等自理训练。治疗师会设计特定任务训练上肢功能,如抓握、对指等精细动作。环境改造建议和辅助器具使用指导能帮助患者适应家居生活。虚拟现实技术近年应用于手功能康复,通过游戏化训练提高参与度。
3、言语治疗:
针对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患者,需进行口腔肌肉协调训练。发音练习从元音开始逐步过渡到词语。吞咽治疗包括冷刺激、门德尔松手法等,严重者需调整食物性状。交流辅助工具可帮助失语症患者表达基本需求。
4、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尼莫地平。肌肉痉挛患者可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等肌松剂。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可能促进神经修复。抗血小板药物需长期服用预防复发。
5、中医康复:
针灸选取百会、合谷等穴位改善运动功能。推拿手法可缓解肌肉紧张和关节僵硬。中药熏洗配合功能训练能减轻患肢水肿。传统功法如八段锦适合恢复期患者,强调意念与动作配合。
康复期间需保持每日30-60分钟有氧运动,如健侧肢体带动患侧的床上踏车运动。饮食注意低盐低脂,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预防肌肉流失。家属应学习正确辅助方法,避免过度代劳。卧室需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加装防滑垫。康复是长期过程,需定期评估调整方案,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