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与牙龈炎的根本区别在于病变范围及组织破坏程度。牙龈炎仅累及牙龈组织,表现为红肿出血;牙周炎则已侵犯牙周膜、牙槽骨等深层结构,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主要差异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难度及预后四个方面。
1、病变范围:
牙龈炎病变局限于牙龈边缘和龈乳头,炎症未突破牙龈上皮与牙槽嵴顶的连接。牙周炎则形成真性牙周袋,炎症通过结合上皮向根方迁移,造成牙周韧带溶解和牙槽骨吸收。临床探诊深度超过3毫米即可判断为牙周炎。
2、组织破坏:
牙龈炎属于可逆性病变,去除菌斑后牙龈组织可完全恢复。牙周炎存在不可逆的牙槽骨吸收,即使炎症控制后,丧失的骨组织也无法自然再生,需通过骨移植等手术修复。
3、症状表现:
牙龈炎以牙龈出血、颜色暗红、龈缘肿胀为主要特征。牙周炎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牙齿移位、咀嚼无力、牙根暴露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牙龈退缩形成的"黑三角"间隙。
4、致病菌种:
牙龈炎主要由牙龈卟啉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引起。牙周炎致病菌更为复杂,伴放线聚集杆菌、福赛坦氏菌等可侵入牙周组织内部,产生胶原酶破坏结缔组织附着。
5、治疗方式:
牙龈炎通过洁治术和口腔卫生指导即可治愈。牙周炎需系统治疗包括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牙周翻瓣手术等,重度病例还需配合抗生素治疗和咬合调整。
日常护理需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建议戒烟并控制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减少高糖饮食摄入。出现牙龈出血超过两周或牙齿松动时需立即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牙周炎预后。定期口腔检查能有效区分两种疾病,避免牙龈炎发展为不可逆的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