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肠炎可通过粪便培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临床表现分析和流行病学史调查等方式诊断。该病通常由摄入污染水源或食物、免疫力低下、胃肠道黏膜损伤、接触带菌动物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粪便培养:
采集患者新鲜粪便样本进行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嗜水气单胞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呈现特征性菌落形态。该方法为诊断金标准,培养阳性可确诊,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2、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辅助诊断,常用方法包括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具有诊断价值,适用于病程较长或培养阴性病例。
3、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粪便中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如气溶素基因和溶血素基因。该方法灵敏度高,可在6小时内获得结果,特别适用于早期诊断和暴发疫情溯源。
4、临床表现分析:
典型症状包括水样腹泻可达20次/日、腹痛、低热,严重者出现血便或脱水。需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原体感染鉴别,特征性表现为夏季高发、有生食海鲜或接触污水史。
5、流行病学史调查: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72小时饮食史、旅游史、职业暴露史。重点了解是否饮用生水、食用未煮熟的贝类或鱼类,近期是否参与水上活动或接触养殖水体,这些信息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确诊后应严格隔离患者粪便污染物,餐具需煮沸消毒。恢复期建议食用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乳制品和辛辣刺激食物。每日补充含锌、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可适量饮用淡绿茶帮助肠道修复。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随访2周粪便培养,从事餐饮工作者需连续3次培养阴性方可返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