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激素药引起的骨质疏松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改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
1、调整用药方案:
在医生指导下尽可能减少激素剂量或改用局部给药方式。临床常用泼尼松等效剂量评估风险,每日超过7.5毫克持续3个月即需预防性补钙。对必须长期用药者,建议采用隔日疗法或联合免疫抑制剂降低用量。
2、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
每日需补充元素钙1000-1200毫克,维生素D3 800-1200国际单位。碳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剂宜分次餐后服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如骨化三醇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者。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以防过量。
3、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适用于严重病例。用药期间需配合钙剂,注意颌骨坏死和 atypical 骨折等不良反应监测。
4、物理治疗:
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刺激骨形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等物理疗法能改善骨微结构,需在专业机构完成12-24周疗程。
5、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每日咖啡因摄入不超过300毫克。增加深绿色蔬菜、乳制品摄入,避免高盐饮食。居家消除跌倒隐患,使用防滑垫和扶手,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跟踪疗效。
建议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或等量酸奶摄入,配合20克坚果补充矿物质。阳光照射裸露皮肤15分钟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冬季可增加至30分钟。水中运动如游泳对关节负担小,适合中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烹饪时多用醋泡骨头、高压锅炖煮增加钙溶出,限制草酸含量高的菠菜、竹笋摄入。建立用药日历记录钙剂与抗骨质疏松药物服用时间,避免与激素同服影响吸收。睡眠时保持脊柱中立位,使用低枕预防椎体压缩。社区医院提供的免费骨健康筛查项目建议每半年参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