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内角长肉疙瘩可能由睑裂斑、结膜囊肿、麦粒肿、霰粒肿或翼状胬肉引起,可通过局部热敷、抗生素滴眼液、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睑裂斑:
长期紫外线照射或风沙刺激可能导致结膜变性增生,形成黄白色隆起。若无炎症无需特殊处理,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减缓进展。若影响外观或反复发炎,可考虑手术切除。
2、结膜囊肿:
结膜外伤或慢性炎症可能导致淋巴液滞留形成透明囊泡。较小囊肿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较大囊肿需在局麻下行囊肿切除术,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3、麦粒肿:
睫毛毛囊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红肿硬结伴压痛。早期可用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湿热敷,化脓后需切开排脓。切忌自行挤压以免引起眶周蜂窝织炎。
4、霰粒肿:
睑板腺开口阻塞导致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触诊可及无痛性硬结。小霰粒肿可通过按摩联合热敷消散,持续3个月不消退者需行霰粒肿刮除术,术中需完整去除囊壁防止复发。
5、翼状胬肉:
长期外界刺激引发的结膜纤维血管增生,呈三角形向角膜生长。初期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刺激症状,若胬肉侵入角膜2毫米以上或影响视力,需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
日常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揉眼及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适当补充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护睑板腺功能。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风沙刺激。若肉疙瘩持续增大、影响视力或伴随眼红眼痛症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裂隙灯检查,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