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接触及性传播,长期未控制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病毒感染:HBV通过肝细胞表面受体入侵,病毒DNA整合至宿主基因组导致持续感染,需定期监测HBV-DNA载量,抗病毒药物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丙酚替诺福韦。
2、免疫损伤:病毒抗原诱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造成肝细胞反复坏死再生,表现为ALT/AST升高,必要时可采用干扰素α或核苷类似物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3、病理改变:肝组织出现界面性炎症和纤维化,病理分级分为G1-G4,长期可形成假小叶结构,超声弹性成像或肝活检可评估纤维化程度。
4、并发症风险:持续炎症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20%-30%患者2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年发生率约2%-5%,需每6个月进行AFP和影像学筛查。
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接种甲肝疫苗,育龄女性妊娠期需接受专业母婴阻断指导,所有抗病毒治疗均须在感染科医师监督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