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可能由心理压力、不良睡眠习惯、躯体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干预、睡眠卫生调整、疾病治疗、药物调整等方式改善。
1、心理压力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过度激活觉醒系统,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早醒。建议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缓解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阿戈美拉汀、曲唑酮、米氮平等抗抑郁药物。
2、不良睡眠习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作息不规律等会扰乱生物钟。需建立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卧室环境保持黑暗安静,无须药物干预。
3、躯体疾病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心悸、疼痛、日间嗜睡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疼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
4、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可能干扰睡眠结构。建议调整用药时间或更换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助眠药物。
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压力,但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可能影响入睡,建议选择瑜伽等舒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