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裂缝的鸡蛋不建议食用。裂缝可能导致细菌侵入,引发食品安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沙门氏菌污染、蛋液变质、营养流失、烹饪过程交叉感染。
1、细菌污染蛋壳裂缝后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易通过缝隙繁殖,食用后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现裂缝应立即丢弃,避免清洗后食用。
2、蛋液变质蛋壳破损会导致内部膜结构破坏,加速蛋白质分解产生硫化物。变质蛋液可能出现黏稠、散黄或异味,即使高温加热仍存在风险。
3、营养流失裂缝使维生素B族和卵磷脂等营养素氧化加速,生物利用率降低。同时水分蒸发会导致蛋清收缩,影响口感与消化吸收。
4、交叉感染烹饪时裂缝蛋的液体可能污染其他食材,尤其制作溏心蛋或蛋糕时风险更高。建议将裂缝蛋单独处理并彻底加热至全熟。
日常储存鸡蛋应放置于冰箱冷藏区,避免与其他生食接触,购买时注意检查蛋壳完整性。若误食裂缝蛋后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