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敏感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压力、周围神经病变、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先天痛觉阈值较低,可能与SCN9A基因突变有关。建议通过热敷按摩等物理方式缓解,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
2、心理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中枢敏化,表现为轻微刺激即产生强烈痛感。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训练有助于改善,急性发作时可使用阿米替林片、度洛西汀肠溶片等抗抑郁药物。
3、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与糖尿病、维生素B12缺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针刺样疼痛伴感觉异常。需控制原发病,神经痛可选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特异性镇痛药物。
4、纤维肌痛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节异常导致广泛性疼痛,常伴随疲劳睡眠障碍。除药物治疗外,水疗和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可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米那普仑片、曲马多缓释片。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敏感性,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