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食道炎症性疾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主要表现为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霉菌性食道炎可能由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佳、HIV感染等因素诱发,需通过内镜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确诊。
1、病因与高危因素霉菌性食道炎多与宿主免疫力下降有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真菌过度增殖;未控制的糖尿病会升高血糖水平,为真菌生长提供有利环境;HIV感染者因CD4+T细胞减少,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其他高危因素包括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恶性肿瘤化疗后、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等。
2、典型症状表现患者常出现渐进性吞咽疼痛,进食时胸骨后烧灼感加剧,部分伴发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见白色膜状物。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能合并口腔鹅口疮,可见口腔黏膜白色斑块。
3、诊断方法确诊需结合内镜检查与实验室检测。内镜下可见食道黏膜充血水肿,表面覆盖白色或乳黄色伪膜,擦拭后易出血。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确诊。同时应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种,必要时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4、药物治疗方案首选氟康唑胶囊进行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对白色念珠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适用于氟康唑耐药病例,其混悬剂型能增强食道局部药物浓度。严重感染可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液。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疗程通常持续2-3周。
5、预防与日常管理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可改变口腔pH值抑制真菌生长。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HIV感染者应规范抗病毒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后应及时漱口。日常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加重黏膜损伤。
霉菌性食道炎患者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可适量饮用无糖酸奶调节肠道菌群。进食后保持直立体位30分钟,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定期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长期随访。出现持续发热、呕血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