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途径传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1、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等性行为传播,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即可导致感染。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感染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早期梅毒患者的硬下疳、扁平湿疣等皮损中含有大量病原体,传染性极强。
2、母婴传播妊娠期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可能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先天畸形。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被感染。所有孕妇都应进行梅毒筛查,阳性者需及时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
3、血液传播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造成感染。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液传播的高危行为。梅毒螺旋体在4℃储存的血液中可存活24-48小时,但现代血库筛查已基本杜绝经输血传播。
4、间接接触传播极少数情况下,梅毒可能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毛巾、剃刀等物品传播。这种传播需要同时存在皮肤黏膜破损和新鲜体液污染的条件,实际发生概率很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接触不会传播梅毒。
5、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等操作时,若防护不当可能通过职业暴露感染。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造成传播。现代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措施已能有效预防此类传播。
预防梅毒需避免高危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孕妇应定期产检并进行梅毒筛查。出现可疑症状如生殖器溃疡、皮疹等应及时就医检测。梅毒确诊后要配合医生完成规范治疗,所有性伴侣都应接受筛查和治疗。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感染者共用可能接触体液的物品。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