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钢钉的材质主要为医用不锈钢、钛合金、钴铬钼合金等生物相容性材料。
1、医用不锈钢:
医用不锈钢是传统骨科植入材料,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常见型号为316L低碳不锈钢,含铬镍元素形成钝化膜防止生锈。其成本较低且加工性能良好,但可能存在镍离子释放风险,对金属过敏者需谨慎选择。
2、钛合金:
钛合金以钛6铝4钒Ti-6Al-4V为代表,密度低但强度接近钢材。其生物相容性优于不锈钢,能与骨组织形成骨整合,且无磁性不影响核磁检查。但弹性模量较高可能导致应力遮挡效应,近年研发的β型钛合金可改善此问题。
3、钴铬钼合金:
钴铬钼合金如CoCrMo具有极佳耐磨性和抗疲劳特性,适用于承重部位固定。其耐腐蚀性能超越不锈钢,但加工难度大且成本较高。该材料在关节假体中应用更广泛,骨折固定中多用于特殊解剖部位。
4、可吸收材料:
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等可吸收聚合物逐渐应用于临床。这类材料可在体内水解吸收,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但机械强度有限,目前主要用于非承重部位骨折或儿童患者。
5、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等复合材料结合了金属强度与可透X线特性,能减少影像学干扰。其弹性模量更接近骨组织,可降低应力遮挡,但价格昂贵且长期效果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术后康复期需保证钙质和蛋白质摄入,如牛奶、鱼类、豆制品等促进骨愈合。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质重建,固定部位需遵医嘱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愈合进度由医生判断何时可恢复负重活动。内固定物取出时间需综合评估年龄、骨折类型及材料特性,钛合金等生物惰性材料若无不适可长期留存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