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囊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治疗方式主要有熊去氧胆酸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控制炎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手术切除病灶,同时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饮食等生活干预。
1、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导致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可引发急性发作。除药物溶石治疗外,对于症状反复或并发症风险高的患者,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剂,需配合低胆固醇饮食。
2、细菌感染肠道细菌逆行感染是常见诱因,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胆道系统侵入胆囊。患者可能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炎症表现。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可针对性控制感染,严重时需静脉给药。同时需排查胆道畸形等潜在解剖学异常。
3、胆囊功能障碍胆囊收缩排空能力下降会导致胆汁淤积,长期可诱发化学性炎症。常见于糖尿病、妊娠等激素水平异常人群。促动力药物如盐酸屈他维林片可改善胆囊收缩功能,联合低脂饮食可减少症状发作。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但无结石。
4、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寄生于胆道系统时,其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可导致慢性炎症。疫区居民或生食淡水鱼虾者需警惕,粪便虫卵检查可确诊。阿苯达唑片等驱虫药是主要治疗手段,合并胆道梗阻时需内镜取虫。
5、血管因素胆囊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胆囊壁缺血性改变,常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绞痛,但炎症指标升高不明显。改善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可能有效,同时需控制基础疾病。核素扫描可见胆囊排空延迟。
慢性胆囊炎患者日常需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摄入,每日脂肪总量控制在40克以下。建议采用清蒸、炖煮等烹饪方式,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规律排放。适当补充维生素K有助于凝血功能调节,定期超声复查可监测病情进展。急性发作期应立即禁食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