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腹泻是两种不同的消化系统症状,痢疾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腹泻则泛指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稀薄,病因包括感染、饮食不当等。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整饮食、补液、使用抗生素(针对细菌性痢疾)、止泻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
1、病因差异痢疾多由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具有传染性,常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腹泻的病因更广泛,包括病毒性胃肠炎、食物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非感染性因素,以及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性因素。两者均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但痢疾更容易伴随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2、症状表现痢疾典型症状为左下腹绞痛、排便时里急后重感,粪便带黏液或血液,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寒战。腹泻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粪便含水量增加,可能伴随腹胀或肠鸣,但一般无脓血便。儿童或老年人出现持续腹泻需警惕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
3、诊断方法痢疾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或核酸检测明确病原体,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升高。腹泻的诊断更侧重病史采集,通过粪便常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区分感染类型,慢性腹泻可能需结肠镜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两者均需评估脱水程度,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4、药物治疗细菌性痢疾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等,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以免加重毒素吸收。病毒性腹泻以补液为主,可选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发热患者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
5、日常护理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香蕉、馒头等低纤维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痢疾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恢复期避免乳制品及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血便加重,须立即就医。
预防方面应保证饮用水煮沸,生熟食分开处理,高危人群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腹泻期间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尿色加深或超过6小时无排尿提示脱水加重。慢性腹泻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志,排查过敏原,必要时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无论痢疾或腹泻,症状超过3天无改善或出现脱水征兆时,均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