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的坚果确实可能产生致癌物质,主要与黄曲霉毒素污染有关。霉变坚果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等,其中黄曲霉毒素B1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坚果霉变通常由储存环境潮湿、温度过高或包装破损导致,霉变后可能出现颜色发黑、表面长毛、散发哈喇味等现象。
黄曲霉毒素耐高温且化学性质稳定,普通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长期食用被污染的坚果可能增加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风险。短期大量摄入可能引发急性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甚至肝损伤。霉变坚果的毒性具有剂量累积效应,即使少量多次摄入也可能危害健康。
部分轻微霉变可能肉眼难以察觉,但内部已产生毒素。花生、玉米、核桃等含油量高的坚果更易霉变,去壳坚果比带壳坚果更易受污染。工业加工过程中可能混入个别霉变坚果,导致整批产品污染。特殊人群如肝炎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更需避免接触霉变食品。
购买时应选择密封包装且保质期内的产品,开封后需冷藏并尽快食用。发现霉变应立即丢弃整包坚果,不可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日常储存需保持环境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20℃以下。若误食霉变坚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必要时可通过血液净化清除毒素。建议定期检查家中储存情况,避免食用色泽气味异常的坚果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