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可能由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异常、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内分泌失调:
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或肥胖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促使卵泡过度发育形成功能性囊肿。这类囊肿多为生理性,可通过调整作息、减轻压力改善。
2、黄体功能异常:
排卵后黄体未及时萎缩,持续分泌孕激素会形成黄体囊肿。常见于妊娠早期或促排卵治疗后,多数在3个月内自行吸收,需定期超声监测。
3、炎症刺激:
慢性盆腔炎或输卵管炎反复发作时,炎性渗出物包裹卵巢可形成炎性囊肿。患者常伴有下腹坠痛、白带异常,需配合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
4、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种植在卵巢表面,周期性出血形成巧克力囊肿。该类型囊肿易引发痛经、性交痛,需根据年龄和生育需求选择药物抑制或腹腔镜手术。
5、遗传因素:
部分卵巢囊肿与BRCA基因突变相关,如浆液性囊腺瘤有家族聚集倾向。建议直系亲属中有卵巢癌病史者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豆制品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适度进行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扭转腰腹的动作。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若出现突发腹痛、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或短期内迅速增大,需及时就医排除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