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状血管瘤可能与遗传因素、雌激素水平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局部创伤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局部注射硬化剂、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家长需定期观察皮损变化,若瘤体增大迅速或影响功能区域,建议尽早就医。临床常用普萘洛尔口服溶液、噻吗洛尔滴眼液外敷、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
2、雌激素水平异常孕期母体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刺激胎儿血管发育异常。建议家长避免给患儿使用含雌激素的护肤品,瘤体较小者可暂观察。治疗药物包括盐酸普萘洛尔片、泼尼松龙注射液、平阳霉素局部注射。
3、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信号通路激活有关,通常表现为鲜红色隆起性斑块。家长需防止患儿抓挠导致出血,增生期可选用脉冲染料激光、β受体阻滞剂外用凝胶、聚桂醇注射液治疗。
4、局部创伤刺激皮肤轻微损伤可能诱发血管畸形增生,常见于头颈部等易摩擦部位。家长需注意保护患儿皮损区,合并感染时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顽固性瘤体可采用铜蒸汽激光或手术切除。
日常应避免摩擦刺激瘤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发现瘤体颜色变暗或溃疡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