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眩晕可能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疾病引起,发病机制与内耳平衡感受器功能紊乱有关。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典型表现为头位变动时突发旋转性眩晕,持续数秒至1分钟。可通过耳石复位术治疗,药物可选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氟桂利嗪。
2、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压迫前庭器官引发,症状包括波动性眩晕伴耳鸣耳闷,发作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需低盐饮食配合利尿剂,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敏使朗、地芬尼多。
3、前庭神经元炎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导致急性持续性眩晕,常伴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数天至数周。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减轻炎症,配合异丙嗪、茶苯海明缓解症状。
4、迷路炎中耳炎扩散或病毒感染损伤迷路结构,表现为眩晕伴听力下降。需针对感染源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头孢克肟,严重者需鼓室注射给药。
发作期应保持静卧避免跌倒,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眩晕缓解后逐步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改善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