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可能由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遗传性易栓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方式治疗。
1、静脉血流淤滞久坐、长期卧床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血液淤积形成血栓。建议增加活动量,卧床患者需进行踝泵运动,必要时使用弹力袜预防。
2、血管内皮损伤外伤、手术或静脉穿刺可能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系统。术后应早期下床活动,外伤患者需规范处理伤口,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
3、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可能与肿瘤释放促凝物质、雌激素影响凝血因子有关,常表现为D-二聚体升高。需治疗原发病,常用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4、遗传性易栓症抗凝血酶缺乏症等遗传疾病导致凝血-抗凝失衡,通常有家族血栓病史,需终身抗凝治疗。基因检测可确诊,常用药物为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
肺栓塞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静坐,飞行或乘车时定期活动下肢,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并保持合理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