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低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遗传性疾病、母体因素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免疫因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瘀点或内脏出血。可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小板输注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2、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可能伴随发热或黄疸。需控制感染源并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严重时需输注血小板。
3、遗传因素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遗传病导致血小板减少,常伴湿疹或免疫功能异常。需基因诊断后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间需预防性抗生素。
4、母体因素妊娠期高血压或药物影响导致胎儿血小板减少,可见出生时皮肤紫癜。母亲需停用致病药物,新生儿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必要时输注血小板。
家长需定期监测新生儿皮肤出血点及精神状态,母乳喂养时母亲应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药物,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