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有异常的动物咬伤通常需要接种疫苗,尤其是疑似狂犬病暴露时。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具体需根据伤口暴露等级、动物种类及健康状况综合判断。
若咬伤动物出现行为异常、流涎、攻击性增强等疑似狂犬病症状,或属于高风险动物如犬、猫、蝙蝠等,应立即彻底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即使动物外观正常,但无法排除携带病毒可能时,仍建议按暴露后预防程序处理。伤口暴露等级分为三级,一级为接触未破损皮肤,二级为轻微抓咬无出血,三级为穿透性咬伤或黏膜接触。二级及以上暴露均需接种疫苗,三级暴露还需注射免疫球蛋白。
极少数情况下,如确认动物已接种有效狂犬疫苗且观察期内无异常,或咬伤发生在狂犬病非流行区且动物来源明确,可能无需接种。但此类情况需由专业机构评估,个人不应自行判断。狂犬病潜伏期长且致死率极高,暴露后预防是唯一有效手段。
除疫苗接种外,伤口处理同样重要。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避免包扎伤口以利于病毒排出。接种期间需禁酒、避免剧烈运动,并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若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复查。狂犬病疫苗需在暴露后24小时内开始接种,延迟可能影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