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毒蕈可能导致胃肠炎、肝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反应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毒蕈中毒的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幻觉昏迷等,具体后果与毒蕈种类和摄入量密切相关。
1、胃肠炎症状多数毒蕈中毒早期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误食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剧烈恶心呕吐、水样腹泻和痉挛性腹痛。鹅膏菌属、毒粉褶菌等含胃肠毒素的毒蕈可导致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患者需立即催吐并补充口服补液盐,严重时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出现血便或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者应警惕肠黏膜损伤。
2、神经精神异常毒蝇伞、裸盖菇等含神经毒素的毒蕈可引发瞳孔缩小、流涎多汗等胆碱能症状,或出现幻觉、谵妄等精神症状。斑褶菇毒素会引发类似醉酒状态伴肢体抽搐。这类中毒需使用阿托品注射液拮抗胆碱能症状,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控制抽搐,禁用吗啡类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抑制。
3、肝肾衰竭致命白毒伞、鳞柄白毒伞等含鹅膏毒肽的毒蕈,其毒素在6-24小时潜伏期后开始破坏肝细胞,表现为黄疸、凝血障碍和转氨酶急剧升高。褐鳞环柄菇则主要损伤肾小管导致少尿型肾衰。此类患者需尽早使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护肝,必要时进行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
4、溶血反应鹿花菌含有的鹿花菌素可破坏红细胞膜,食用后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和急性肾损伤。治疗需碱化尿液防止肾小管堵塞,严重溶血时输注洗涤红细胞。同时监测血钾防止高钾血症引发心脏骤停。
5、多器官衰竭剧毒鹅膏菌中毒后期可出现肝性脑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循环衰竭。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皮肤瘀斑和顽固性低血压,死亡率超过50%。除常规解毒治疗外,需进行重症监护,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生存机会。
预防毒蕈中毒最有效方法是避免采食野生蘑菇。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携带剩余蘑菇样本就医,切勿自行催吐或服用民间偏方。中毒后6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期,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恢复期患者应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食用高蛋白低脂饮食促进细胞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