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臭小切口手术后出现血肿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活动过度、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血肿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
1. 术中止血不彻底手术过程中若小血管未完全闭合或电凝不充分,可能导致术后渗血积聚形成血肿。这种情况多与手术操作精细度相关,患者可能感到切口周围紧绷感并触摸到波动性包块。需及时就医处理,医生可能采用穿刺抽吸或加压包扎,必要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辅助止血。
2. 术后活动过度过早进行剧烈运动或频繁摆动手臂会牵拉切口,使尚未愈合的血管重新开放。常见于术后24-48小时内过度使用上肢的患者,血肿多伴随明显胀痛。建议术后保持患肢制动,可遵医嘱使用三七伤药片促进淤血吸收,配合冰敷减轻肿胀。
3.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若存在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凝血障碍疾病,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术后易发生持续性渗血。这种情况需术前完善凝血检查,术后可考虑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功能,严重者需输注血浆制品。
4. 引流管放置不当引流管位置偏移或过早拔除会导致组织间隙积液无法及时排出,积聚形成血肿。表现为引流液突然减少而局部肿胀加剧,可能伴随发热。需重新放置引流管,配合迈之灵片减轻组织水肿,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
5. 局部感染切口感染可引起血管炎性损伤导致继发出血,常见于术后3-5天出现红肿热痛加重。需取分泌物培养后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抗感染,已形成脓肿者需切开引流,感染控制后血肿多能自行吸收。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抓挠或碰撞手术部位。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促进组织修复。术后1周内限制上肢大幅度活动,睡眠时垫高患肢。观察敷料渗血情况,若肿胀进行性加重或出现发热,应立即返院复查。定期换药时医生会评估血肿吸收情况,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明确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