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乏力、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不同药物类型及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反应程度不同,通常随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1、恶心呕吐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帕罗西汀片等初期易引发胃肠刺激,可能与5-HT3受体激活有关。症状多出现在用药1-2周内,建议餐后服药。若持续加重需考虑换用米氮平片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药物。
2、头晕头痛文拉法辛缓释片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导致血管张力变化,引发中枢性头晕或紧张性头痛。服药期间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严重时可联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
3、嗜睡乏力米氮平片、曲唑酮片等具有较强镇静作用的药物可能干扰觉醒系统,表现为日间倦怠。建议夜间服药,避免驾驶操作。通常2-4周后耐受性提高,持续存在需评估药物剂量是否过高。
4、体重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片可能通过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促进食欲,长期使用致代谢改变。需监测体重变化,必要时更换为安非他酮缓释片等对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并配合饮食运动调节。
5、性功能障碍舍曲林片等药物可能延迟射精或降低性欲,与5-HT2受体过度激活相关。可尝试药物假日疗法或联用西地那非片,严重者需换用奈法唑酮片等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替代方案。
使用抗抑郁药物期间应定期复诊评估疗效与不良反应,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自杀倾向需立即就医。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及心理疏导有助于减轻药物副作用,治疗期间保持均衡饮食并限制酒精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