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症状,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极少数情况下可短至数天或长至数年。
1、病毒特性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具有嗜神经性,通过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后,可沿神经通路扩散至唾液腺等器官。病毒对紫外线、高温、强酸强碱敏感,但能在低温环境下长期存活。感染后病毒在伤口局部肌肉组织短暂增殖,随后侵入神经末梢。
2、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犬类是主要传染源,猫、狐狸、蝙蝠等也可携带病毒。破损皮肤或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也可能导致传播。极罕见情况下可通过器官移植或气溶胶传播。病毒不能通过完整皮肤侵入,也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食物传播。
3、临床表现典型病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表现为低热、头痛、伤口异常感觉;兴奋期出现恐水、怕风、流涎等特征症状;麻痹期则表现为肌肉瘫痪、昏迷。部分患者表现为麻痹型狂犬病,无典型兴奋症状。从发病到死亡通常不超过10天。
4、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暴露史和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测包括直接荧光抗体检测、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死后可通过脑组织病理检查发现内基小体确诊。需注意与其他神经系统感染、破伤风等疾病鉴别。暴露后预防处置不应等待实验室结果。
5、预防措施暴露后处置包括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和疫苗接种。伤口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根据暴露等级使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家养动物应定期接种兽用狂犬疫苗。高风险职业人群可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
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规范处理伤口并就医评估,延误处置可能致命。日常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教育儿童不要挑逗陌生动物。饲养宠物需办理合法证件并完成疫苗接种。前往狂犬病流行区前可咨询专业机构进行暴露前预防。出现疑似症状须立即隔离救治,所有密切接触者需接受暴露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