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能靠喝酒御寒。饮酒后体表血管扩张会导致短暂发热感,但实际会加速热量流失,反而增加低体温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血管扩张,尤其是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液流向体表增多,产生短暂的发热感。这种发热感并非真实体温升高,而是体表温度短暂上升的错觉。随着血管扩张,人体核心热量会通过皮肤更快散失到环境中,尤其在寒冷环境下,热量流失速度会显著加快。老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调节功能减弱,饮酒后更易出现核心体温下降的情况。长期饮酒还可能抑制肝脏糖原分解功能,减少体内能量储备,进一步降低抗寒能力。
部分老年人可能因慢性疾病服用药物,酒精与多种药物会产生相互作用。例如降压药与酒精同服可能导致血压骤降,降糖药与酒精合用可能引发低血糖,抗凝药物与酒精同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寒冷环境下饮酒还可能掩盖低体温症的早期症状,延误救治时机。老年人饮酒后平衡能力下降,在冰雪路面行走时跌倒骨折风险显著增加。
建议老年人通过合理增添衣物、保持室内适宜温度、适量进食高热量食物等方式御寒。如需饮酒应严格控制量,避免空腹饮酒,注意监测自身体温变化。出现手脚冰凉、嗜睡、言语不清等低体温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冬季应定期检查家中供暖设备,保证卧室温度维持在合适范围,外出时做好头部和四肢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