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饮酒并不能真正御寒,反而可能增加失温风险。饮酒后体表血管扩张会短暂产生暖意,但会加速热量散失,核心体温可能下降。
酒精刺激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至体表,让人误以为身体变暖。这种体表温度升高的假象通常持续30-60分钟,但实际加速了体内热量通过皮肤散失。当外界温度低于20℃时,过量饮酒可能使核心体温下降,严重时可导致低体温症,表现为颤抖、意识模糊甚至心律失常。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这种血管剧烈收缩扩张可能诱发心绞痛或脑出血。
少量饮酒虽不会立即造成严重失温,但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寒冷的警觉性。饮酒者可能因感觉迟钝而减少添衣或进入温暖环境,在户外活动时更易发生冻伤。酒精代谢过程中还会消耗大量维生素B族,影响正常产热机制。长期依赖饮酒御寒可能掩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性怕冷症状,延误诊治。
建议通过增加高蛋白饮食、穿戴保暖衣物、保持适度运动等方式科学御寒。如出现持续畏寒伴体重增加、皮肤干燥等症状,需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冬季户外活动前2小时应避免饮酒,注意佩戴手套围巾等防护装备,及时补充热饮与高热量食物维持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