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的治疗腹股沟疝方法主要有保守观察、疝带固定、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组织缝合术等。腹股沟疝通常由腹壁薄弱或腹压增高导致,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能伴随坠胀感或疼痛。
1、保守观察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婴幼儿腹股沟疝,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腹壁肌肉发育完善后可自愈。家长需避免患儿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定期随访观察疝块变化。若疝块频繁突出或出现嵌顿风险,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疝带固定通过外部加压装置暂时控制疝块突出,适用于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尺寸的医用疝带,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局部皮肤压迫损伤。该方法不能根治疾病,仅作为过渡性处理手段。
3、腹腔镜疝修补术采用微创技术植入补片加强腹壁缺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双侧疝或复发疝患者,手术需全身麻醉。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但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常见并发症包括补片感染、慢性疼痛等。
4、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腹股沟切口放置聚丙烯补片修补缺损,复发率低于传统缝合术。局部麻醉即可完成,术后需加压包扎24小时防止血肿形成。患者术后6周内需限制腹部用力活动,避免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
5、传统组织缝合术直接将疝囊高位结扎后缝合腹壁各层组织,适用于缺损较小的年轻患者。术后疼痛明显且复发率较高,现已逐渐被无张力修补术替代。术后需卧床休息3天,使用腹带保护切口,密切观察有无阴囊水肿等并发症。
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提重物超过5公斤,循序渐进恢复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增加腹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定期复查,观察修补效果及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