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指肠道黏膜长期存在炎症反应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能由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1、免疫异常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黏膜是慢性肠炎的核心机制。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失衡,促炎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导致肠道屏障损伤。典型症状包括持续腹痛、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伴随关节肿痛或皮肤红斑。治疗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美沙拉嗪肠溶片,或生物制剂如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炎症。
2、肠道感染沙门菌、艰难梭菌等病原体持续感染可诱发慢性炎症。这类患者常有发热、里急后重感,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急性期需用盐酸环丙沙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后期需配合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修复菌群。
3、遗传易感性约20%患者存在NOD2基因突变等遗传背景。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例,易出现肠瘘、肛周脓肿等并发症。治疗需早期强化干预,必要时采用维多珠单抗注射液等靶向药物。
4、饮食刺激长期摄入辛辣、高脂食物或酒精会加重肠道黏膜损伤。患者常在进食后症状加剧,可能伴随舌苔厚腻、口臭等表现。建议采用低渣饮食,避免奶制品和粗纤维,发作期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5、精神因素焦虑抑郁状态通过脑肠轴加剧肠道炎症。这类患者症状波动与情绪相关,可能合并失眠、心悸。除常规治疗外,需配合心理疏导,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
慢性肠炎患者需长期随访,定期进行肠镜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日常保持低纤维、低乳糖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出现体重骤降、持续便血或腹部包块时需及时复诊。